李建盛

作者: 时间:2021-09-15 点击数:

 

      


李建盛,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,获文学博士学位,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(二级)、博士研究生导师;主要从事文艺理论、比较文论和比较美学研究,讲授“西方诗学与文论经典”“20世纪中国美学和文艺思潮”“现代西方诠释学”“中国文学批评史”等课程。曾在北京社会科学院从事文艺理论、美学和文化研究,曾任文化研究所所长、北京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。2001年入选“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百人工程”;2006年入选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”。目前主要学术兼职有,北京市文艺学学会会长、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、全国文化智库联盟常务理事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,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等。


一、学术成果

学术专著

1.《文学诠释学》(专著,45万字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22。

2.《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》(专著,35.9万字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2。

3.《北京文化60年(1949-2009)》(专著,37.2万字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0。

4.《艺术 科学 真理》(专著,44万字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。

5.《美学:为什么与是什么》( 专著,44.4万字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8。

6.《艺术学关键词》(专著,34万字)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7。

7.《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》(专著,33.2万字),江西教育出版社,2004。

8.《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》(专著,24万字),河南美术出版社,2002。

9.《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——文学诠释学》(专著,22.4万字),上海译文出版社,2002。

10.《希望的变异:艺术设计与交流美学》(专著,19万字),河南美术出版社,2001。

11.《心灵的空地:宗教心性与生命情怀》(专著,26万字),中国文联出版社,1999。


学术译著

1. 《现代性的终结——虚无主义与后现代文化诠释学》(Gianni Vattimo,The End of Modernity: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-modem Culture),商务印书馆,2013。

2.《诠释学的定位与判断》(Rudolf A. Makkreel,Orientation and judgment in hermeneutics),商务印书馆,2022。

3.《激进诠释学——重复、解构与诠释学筹划》(John D. Caputo, Radical Hermeneutics: Repetition, Deconstruction, and the Hermeneutics Project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21。

4.《诠释学与他者的声音:重读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》(James Risser, Hermeneutics and Voice of the Other: Re-reading Gadamer’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21。

5.《巴蒂欧:通向真理的主体》(Peter Hallward,Badiou : A Subject to Truth),河南大学出版社,2020。

6.《城市的想象性结构》(Alan Blum,The imaginative structure of the city)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2。

7.《文化规划:一种城市复兴?》(Graeme Evans, Cultural planning, an urban renaissance?)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2。

8.《城市与文化》(Malcolm Miles, Cities and Cultures)(合译)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2。

9.《城市、公民与技术——都市生活与后现代性》(Paula Geyh, Cities, Citizens, and Technologies: Urban Life and Postmodernity)(合译)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2。


文学创作

1.《铁血霸业魂—商鞅传》(长篇历史小说,23万字),百花文艺出版社,1999。

2.《梦断帝乡路—王安石传》(长篇历史小说,28万字)。百花文艺出版社,1999。


主编丛书

1.《文化与城市学术译丛》(第一批8本)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2。

2.《北京文化发展报告》(主编,共10部)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1-2020。

3.《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》(主编,共7部),人民出版社,2009-2016。

4.《人文社会科学关键词》丛书(合作主编)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7年。

5.《设计·21世纪生活风格丛书》(合作主编,国家“九五”重点规划图书),河南美术出版社,2002年。

6.《东方情缘:中华古典散文赏析丛书》(主编),北京图书馆出版社,1998。

7. 《电影经典名片赏析丛书》(主编),济南出版社,1997。


合著

1. 《文艺学范畴论》,山东文艺出版社,1996。

2. 《话语转型与价值重构:世纪之交的北京文学》,北京出版社,2002。

3. 《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》,山东教育出版社,2005。

4. 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研究》,知识产权出版社,2012。

5. 《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惠民工程建设研究》,知识产权出版社,2013。

6. 《首都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融合发展研究》,知识产权出版社,2018。


主要学术论文

1. 《哲学诠释学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本体论阐释》,《河北学刊》(2022年第5期,CSSCI)。

2.《艺术活动的理解维度与诠释学辩证法》,《求索》(2022年第3期,CSSCI)。

3.《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语境性学理阐释和评估》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(2022年第1期,CSSCI)

4.《文字与图像复杂张力结构关系探讨的可能性维度》,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》,2021年第6期。

5.《从“<诗>无达诂”到“诗无达诂”:一个诠释学问题的探讨》,《清华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1年第6期,CSSCI)

6. 《作为一个诗学命题的“知人论世”说及其诠释学问题》,《江淮论坛》(2021年第4期,CSSCI;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《文艺理论》(2021年第12期转载)。

7.《北京中轴线与国外重要城市中轴线文化空间和功能比较研究》,《北京联合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会科学版)(2021年第1期,CSSCI)。

8.《文学阐释中的真理问题——来自哲学诠释学视域的思考》,《阐释学学刊》,2020年第1辑)

9.《公共领域、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(2020年第11期,CSSCI)。

10. 《诠释学与作为本体论的文学阅读事件》,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报)》(2020年第4期,CSSCI)。

11.《哲学诠释学与文学的审美真理阐释》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(2020年第3期,CSSCI)。

12.《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传统性与现代性阐释——以北京中轴线北延线城市文化空间为例》,《北京联合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(2020年第2期,CSSCI)。

13.《诠释学与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学理论》,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》(2020年第2期)。

14.《以文化为主导的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》,《治理现代化研究》(2019年第3期)。

15.《在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视野中探索健康景观设计问题》,《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》(2019年第3期,CSSCI)。

16.《中国艺术意境与美学精神》,《中华文化论坛》(2018年第2期,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

17.《矛盾?张力?亟待商榷的命名或艺术思想?》,《艺术评论》(2017年第8期,CSSCI)。

18. 《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空间建构》,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》(2017年第1期,CSSCI);人民大学复印资料《造型艺术》(2017年第7期转载)。

19.《全球话语格局中的中国设计文化问题》,《中原文化研究》(2017年第3期)。

20. 《移民文化与身份认同》,《中华文化论坛》(2016年第6期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

21. 《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多样性与保护问题》,《甘肃社会科学》(2016年第3期, CSSCI,《新华文摘》网刊2017年第11期全文转载)。

22.《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市性质定位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影响》,《北京联合大学学报》,(2015年第3期,CSSCI)。

23. 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真理的美学阐释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,(2015年第4期, CSSCI)。

24.《诠释学意识与文学理解事件的辩证法》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,(2015年第3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

25.《公共艺术与首都城市文化建设》,《北京联合大学学报》,(2014年第2期,CSSCI)。

26.《20世纪中后期西方反本质主义美学及其问题》,《山东社会科学人文社科版》(2014年第3期)。

27.《中国传统与现代性张力中的宗白华美学》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,(2014年第2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

28.《中国文化阐释与意识形态建设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(2013年第6期,CSSCI)。

29.《论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矛盾性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》(2013年第5期,CSSCI)。

30.《北京:国际国内比较视野中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建设》,《北京联合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(2013年第3期)。

31.《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研究》,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》(2012年第1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

32.《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促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》,《北京联合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(2012年第1期》。

33.《爱因斯坦、毕加索、泰戈尔与真理问题》,《艺术评论》(2011年第9期,CSSCI)。

34. 《关于推动北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思考和建议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(2011第6期,CSSCI)。

35.《“艺术终结”问题及理论思考》,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》(2009年第6期,CSSCI).

36. 《哲学诠释学的效果历史意识与文学史的诠释学意识》,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,2009年第1期,CSSCI),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09年第2期转载;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《文艺理论》2009年第3期转载。

37.《北京文化60年》,载《北京社会科学》(2009年第5期,CSSCI)

38.《艺术与科学创造中的感性和理性》,《中外人文精神研究》(第二辑),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,2009.

39.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》(《北京社会科学》2007年第6期,CSSCI)。

40.《智慧资本、表征资本、产业资本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》,(北京行政学院学报)(2006年第6期,CSSCI)。

41.《现代性进程中的北京视觉文化形象》,(《北京社会科学》(2006年第2期,CSSCI)。

42.《后现代美学与审美真理的差异性诠释》,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》(2005年第5期)

43.《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及其对艺术真理的理解》,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(2004第1期)。

44.《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学中的本质论》,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》(2004年第3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

45.《20世纪中国美学对艺术问题的理论诠释》,《人文杂志》(2004年第5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《美学》2004年第12期转载。

46. 《在影响的焦虑中寻求自我:中国雕塑如何进入现代?》,《雕塑》(2004年第4期)

47.《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理论视野及其历史评价》,《俄罗斯文艺》(2003年第1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

48.《阿多诺的审美真理理论及其后现代意义》,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》(2003第2辑)。

49.《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》,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》(2003年第5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

50.《20世纪中国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》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(2003年第3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

51.《庄子对老子的创造性诠释及其美学思想》,《中国诠释学》第1辑,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。

52. 《哲学诠释学的“反美学”与人文科学的审美真理立场》,《人文杂志》(2003年第1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;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《文艺理论》第3期转载。

53.《审美与人的解放: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》,《马克思主义美学》,2000年第2辑。

54.《影响的焦虑:西方话语资源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》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(2000年第4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

55.《从风情叙写到欲望描绘:北京文学都市话语的转变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(2000.3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

56.《走向开放的社会科学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(1999年第1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

57.《选择与重建: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美学问题》,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》(1998年第2辑)

58.《任洪渊词语的曹雪芹红移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(1998年第3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

59.《现实主义文学的意识深度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(1998年第1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

60.《性别/性别话语:一种性别文化政治学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(1997年第4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)。

61.《价值维度的消解与当代中国小说》,《创作评谭》1997年第6期。

62.《历史 文化 审美: 庄子哲学和美学理解的当代视域》,《求索》(1997年第4期)

63.《名制、知识、审美:先秦文化语境中的庄子思想 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季刊》(香港),总第18、19期(1997年5月)

64. 《历史、存在、审美的缺席与当代小说》,《艺术广角》1997年第5期。

65.《从政治哲学到诗意美学——“老庄”比较视域中的庄子美学思想》,《东方丛刊》(1997年第3辑)。

66.《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理论思考》,《新视野》1998年第3期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《文化研究》1998年第7期转载。

67. 《庄子的闻天乐与审美体验新解》,《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》(1996第5期)

68. 《符号帝国与意识形态放逐》,《南方文坛》(1996年第5期)。

69.《理解的有效性和开放性──从〈庄子〉的阐释看古文论研究方法》,《文艺争鸣》(1996年第4期)。

70.《生命意识的敞亮与遮蔽》,《南方文坛》(1996年第2期)、

71. 《逃遁与再现:庄子的生命意识与审美的历史维度》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(1996第3期)。

72.《庄子的美学思想与先秦历史文化语境》,《东方丛刊》(1996年第1辑)

73.《在诗与哲学的交融处言说生命的美学》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1995年第3期,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、近代文学研究》第3期转载。

74.《论审美心理的历时性本体论三维结构》,《东方论坛》1995年第1期。

75. 《结构、解构、重构:当代中国美学的逻辑》,《求索》1995年第2期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《美学》1995年第8期转载。

76. 《结构主义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转变》,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》1995年第1期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《文艺理论》1995年第5期转载

77.《体验本体的作家转向与意义时空的再度找寻》,《北京文学》1994年第11期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》1995年第1期转载;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《文艺理论》1995年第2期转载

78. 《原始儒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》,《南方文坛》1994年第4期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《文艺理论》1994年第12期转载。

79.《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》,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1994年第6期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《美学》1995年第2期转载。

80.《视域的缺席:所谓当代文学史》,《理论与创作》1993年第2期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》第5期转载。


二、主持科研项目

1.《北京城市雕塑规划发展与首都文化建设》(O6AgCS011,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“十一五”重点规划项目)。

2.《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》(11WYB009,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)。

3.《北京文化内在架构研究》(17YYA026,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)

4.《京津冀文脉谱系与“大京派”构架研究》(18ZDA281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)子课题“京津冀文脉的多元特点”负责人。

5.《中国文学阐释学的中外话语资源、理论形态与文献整理》(19ZDA264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)子课题“现代 西方文学阐释学之演进”负责人。

6.《语言文学2020年度(北京)学科学术发展报告》,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(21XXB15)。

7.《文学2021年度(北京)学科学术发展报告》,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(22XXB10)。

8. 《北京与世界重要文化中心比较研究》,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(2012)。

9. 《艺术与人文科学》,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(2010)。

10. 《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关系研究》,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(2007)。

11. 《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报告》(2022),教育部语合中心(22YH01E)。


三、获奖情况

1.《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》(专著),北京大学出版社(2012),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(2014)

2.《艺术 科学 真理》(专著),北京大学出版社(2009),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(2010)。

3. 《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》(专著),江西教育出版社(2004),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(2006)。

4.《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——文学诠释学》(专著),上海译文出版社(2002),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(2004)。

5.《话语转型与价值重构:世纪之交的北京文学》(主要作者),北京出版社(2002),获北京第七届哲学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(2002)。

6.《北京蓝皮书·北京文化发展报告》(2015-2016),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皮书三等奖)(2017)

7.《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职能,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》,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皮书报告一等奖(2016)

8. 《北京蓝皮书·北京文化发展报告》(2013-2014),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皮书三等奖)(2015)。

9 .《北京蓝皮书·北京文化发展报告》(2012-2013),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皮书三等奖)(2014)。






邮箱:zhongwen@bfsu.edu.cn  电话:010-88817812/88816438 传真:010-88818140    邮政编码:100089 Support by ITC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办公室